随着秋收的陆续展开,小麦备播也提上日程。小麦品种怎么选?播种时间怎么定?肥料怎么施?这些都事关小麦产量,接下来,咱们就分别来了解一下。
小麦品种怎么选?
应根据本地区的气候、土壤、地力、种植制度、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等,选用最适宜的优质品种,同时加强种子筛选和处理,提高种子质量。
一是根据生态条件选种。根据本地区的生态条件,特别是气温条件选用冬性、半冬性或春性品种。近几年黄淮冬麦区部分区域半冬性品种种植区域偏北,黄淮南部和江淮地区选用了春性较强的品种,出现冬前和春季发育过快、冬季或早春遭受冻害的现象,要根据实际生态和气候条件适当调整种植品种类型。
二是根据生产水平选种。在旱薄地应选用抗旱耐瘠品种,土层较厚、肥力较高的旱肥地种植抗旱耐肥的品种,在肥水条件良好的旱茬和稻茬高产田选用丰产潜力大的耐肥、抗倒品种。
三是根据灾害特点选种。干热风重的地区应选用适当早熟、抗早衰、抗青枯的品种,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。南方多雨,渍涝严重的地区宜选用耐湿、抗穗发芽的品种。并可选择植株较矮、株型紧凑、边行优势强等特点的品种,以充分利用光能,提高光合效率。
四是根据病虫害类型选种。锈病感染较重的地区应选用抗(耐)锈病的品种。各地都要注意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的选择与应用。
五是根据品质类型选种。要考虑市场需求与产业化需要,合理种植优质强筋、中筋、弱筋专用品种,以达到籽粒饱满、营养品质好、加工品质高的要求。
六是根据区域引种示范结果选种。要根据生产条件变化和产量潜力挖掘,更换新品种。也要防止不经过试验就大量引种调种及频繁更换良种。在种植当地主要推广良种的同时,积极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,并做好种子繁殖工作,以便确定“接班”品种,保持生产用种的高质量。
(三)药剂拌种。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,可以有效延迟和减轻小麦条锈病、纹枯病、茎基腐、黑穗病等病害的发生,同时控制苗期地下害虫为害。各地要根据小麦品种抗病性、发病状况以及气候条件、栽培方式,合理选择药剂,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。严格拌种用药量,禁止超量用药;拌种后立即播种,现拌现用,当日播完;药剂拌种后出苗率会略有下降,要适当增加拌种后用种量。
药剂拌种处理:选用50%辛硫磷拌种,按100 斤种子用药100克,兑水2-3公斤,拌后堆闷 4-6 小时便可播种,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。
土壤处理:地下害虫严重发生区要采用土壤处理和种子拌种相结合进行防治,土壤处理可以亩用3%的辛硫磷颗粒剂2-2.5 公斤均匀撒施于地面,随后将其翻入土中。也可亩用 50%的辛硫磷乳油250 毫升,兑水1-2 公斤,拌细土20—25公斤制成毒土,均匀撒于地面,随后翻入土中。
(四)适墒播种。小麦播种时耕层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%—75%,在适宜墒情条件下播种,能保证一播全苗,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,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,提高抗旱能力。各地一定要注意创造条件争取适墒播种,播种前墒情不足时要提前造墒,水分偏多时注意排水降渍。
(五)适期播种。实践证明,冬小麦播种适期与气温关系密切,一般冬性品种播种适期为日平均气温16—18℃,半冬性品种为15—16℃,春性品种为13—15℃。培育冬前壮苗,冬性和半冬性品种一般要保证冬前有效积温达550—650℃,春性品种500—550℃。一般主产区的播种时间,北部冬麦区9月底至10月上旬,黄淮冬麦区10月上中旬,长江中下游冬麦区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,西南冬麦区10月下旬至11月初。在具体确定冬小麦播种适期时,还要考虑麦田的肥力水平、病虫害和安全越冬情况等。
(六)适量播种。确定合理的播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,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,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,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。播量调节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:一是品种特性,主要指分蘖力、分蘖成穗率和适宜亩穗数;二是播种早晚,播期早,播量适当减少,播期晚,播量适当增加;三是地力水平,土壤肥力较高的条件下,基本苗宜稀,播种量宜少些。适时播种的麦田亩基本苗数量,北部冬麦区控制在20万—25万,黄淮冬麦区北部15万—20万,黄淮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13万—18万,西南麦区16万—20万,西北麦区因地因品种调整。播期晚于本地区适宜播期之后,小麦单株分蘖会减少,要适当增加播种量,一般每推迟一天播种,基本苗增加0.5万—1万。
9.测土配方施肥技术。以麦田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,对不同土壤肥力水平的麦田,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,确定肥料(主要是氮、磷、钾肥)的施用量、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。根据生产经验,不同地力水平的适宜施肥量参考值为:产量水平每亩200—300公斤的低产田,亩施用纯氮6—10公斤,五氧化二磷3—5公斤,氧化钾2—4公斤;产量水平每亩300—400公斤的中产田,亩施用纯氮10—12公斤,五氧化二磷4—6公斤,氧化钾4—6公斤;产量水平每亩400—500公斤的高产田,亩施用纯氮10—14公斤,五氧化二磷6—7公斤,氧化钾5—6公斤;产量水平每亩500—600公斤的超高产田,亩施用纯氮14—16公斤,五氧化二磷7—8公斤,氧化钾6—8公斤。该技术适用于全国各麦区。
11.缓释肥减施增效技术。针对麦田秸秆量大、施肥不合理、施肥成本高等问题,推广应用缓控释肥料与速效肥料相结合。一是根据各地种植的品种类型、产量水平、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,推介使用缓释期120天左右的缓混肥料。还可采用缓释肥料与速效肥料(尿素或复合肥)配合,以降低肥料成本。此外,因地制宜选用水溶性肥料、液体肥料、叶面肥、生物肥料、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。二是根据土壤地力水平、产量水平、气候条件等合理降低肥料用量。研究认为,减量10%—15%能实现稳产增效。三是根据当地生产条件、春季降雨或灌溉条件等确定合理的施肥方式,可采用一次性基施或基施(50%—60%)与春季(返青前后)追施(40%—50%)二次施用的方式,以二次施用方式增产增效的效果最佳。该技术适用于全国各麦区。
(来源:三农大百科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