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壤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础,是水分和养分供应的源泉,良好的土壤结构是保证水分和养分供应的先决条件,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。然而,由于长期不科学的耕作方式和不合理施肥,已导致土壤质量严重下降,土壤“越种越硬,越种越瘦”。土壤盐渍化、土壤板结、土壤酸化、土壤盐碱化等问题日益突出,导致肥效降低、作物减产、品质降低、加速土传病害发生等,不仅增加了种植成本,而且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。
近年来,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愈发严重,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来解决这一问题,从“土十条”到《土壤污染法》,土壤修复成为继大气污染、水污染治理之后的又一个充满蓬勃张力的巨大市场。加快土壤修复技术的突破,有效减少土壤污染范围,恢复土壤生命力是当今主要课题。
据财政部下达的2023年土壤污染防治资金预算一文中显示,2023年我国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在湖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其中,财政部对于湖南的土壤污染防治资金预算更是遥遥领先,共计6.9亿元,占总资金预算的比重达到22.39%。其次,是广西和云南,土壤污染防治资金预算分别为2.42亿元、2.2亿元,占比为7.85%、7.12%。
从土壤污染情况来看,我国不同类型土地受污染程度较轻,轻微和轻度占比较高,但土壤超标率数值较大。其中,耕地受污染程度较深,土壤超标率达到19.4%,其余土地类型超标率分别为10%、10.4%、11.4%。可以看出我国受污染土壤的占比较大,在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推动下,土壤修复刻不容缓,随着我国对土壤修复行业的政策持续落地,土壤修复行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空间,土地污染问题也将得到很好的改善。
近几年的农资市场,土壤健康与修复也已经上升为整个行业的共识,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所在。各家企业都在铆足干劲研发各类土壤修复产品,尤其是功能性产品成为了市场的新宠。然而,市面上很多功能肥治标不治本,往往都是昙花一现,没有根本解决土壤问题。
再加上修复周期长,农户对土壤修复产品缺乏信任,科普与推广任重道远。
沃土为本,科技兴农。守护耕地土壤健康,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责任,也是担当。如何从土壤源头开始解决农业种植的诸多问题,如何将农资企业研发的产品与土壤修复更好地结合?如何发挥土壤产品的最大作用?
由《农资导报》发起的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典型样本大走访,将聚集土壤改良、减肥减药节水、区域优势作物品质提升、农业社会化服务、智慧农业五大样本,发掘农业一线实践中的成功案例。
(来源:农资导报)
|